弹指间娱乐网2017-01-13 热度:

融入好莱坞故事模式是否是华语电影唯一出路?

  刚刚结束的第74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,再次与和华语片无缘——事实上,每逢金球奖和奥斯卡临近,我们都得痛一次。华语片在金球奖获得的承认,半只手就可以数得过来,陈凯歌《霸王别姬》曾获第51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,李安《卧虎藏龙》获第58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。

  分析结果,寻找原因,是必然步骤。文化隔阂、发行不力、价值观差异,被再次提出,影评人罗伯特·罗森说得异常质朴:“美国观众不喜欢字幕电影。”根本原因,还是华语电影和好莱坞电影模式的不兼容吧。华语电影寻求金球奖和奥斯卡的肯定,说白了,其实是寻求两种电影模式的兼容,就是让两者的故事、价值观模式亲密融合。

  以前我觉得,这是必然,是大势所趋。现在我却觉得,好莱坞模式不是唯一的电影模式,也不是终极模式,非要强求两种模式的兼容和融合,恐怕只能收获四不像。

  一个近旁的例子,是韩国电影。韩国电影是韩国文化和好莱坞模式的一次成功融合,这种融合之所以能够成功,是因为韩国文化体量小,所谓融合,其实更像是被吞噬。所以,现在我们看到的韩国电影,在电影模式上是成功的,在情感深度上却是欠缺的,没有历史支撑,情感表达是借用的,民族文化身份完全悬空。而我们的文化,体量如此之大,和好莱坞模式融合起来,困难相当大,排异反应相当强烈。

  比如,我们喜欢张爱玲小说,因为她表达出了我们文化里最狰狞也最微妙的部分,但美国人不这么看。当年,张爱玲曾将自己最好的小说《金锁记》用英文改写成了 长 篇 小 说 《Rouge of the North 》(《北地胭脂》),出版时颇费了一番周折,出版后遭到恶评,评论家认为她笔下的人物“令人作呕”。几十年后历史重演,李安将她的小说《色,戒》改编成电影,一样在美国遭遇恶评,美国报纸《USA Today》将《色,戒》选为“2007年度最令人失望电影”;第65届金球奖又将“最佳外语片”奖项颁给了法国的 《潜水钟与蝴蝶》,让一起入围的《色,戒》空手而归。

  为什么?因为,张爱玲笔下的女主角们遇到的困境是不彻底的,这种困境与《潜水钟与蝴蝶》中躺在床上、只能依靠眨动左眼选择字母来写作的主人公的生命困境相比,显然难以得到普遍的理解。

  事实证明,那些全球通行的有效的不需要翻译的观念,必须是简化的彻底的,不需要注解的,它是《勇敢的心》中的“freedom”,是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中的倔强和希望,或者是“生死”“正义”“爱情”“友情”。情节可以复杂,线索可以纷繁,但这种观念必须被简化和推向某种极致,而不能像很多华语电影的观念一样,只有中国人能够懂得,而且是钝的优柔的有多种解释的,在哪个方向上都达不到极致——尽管这是人生常态。

  反过来也一样。恐怖片论坛上经常有人讨论美国恐怖片《驱魔人》到底恐怖在哪里,为什么会引起那样大的争议,没有人能想通。为什么小女孩骂上几句脏话,再把头转上360度,就会把1973年的美国吓得不轻。

  金球奖和奥斯卡重要么?重要,但和我们保有自己的文化身份、建立自己的模式比起来,又不那么重要。我希望看到的,是另一个故事模式,有我们的情感浓度和厚度,有我们文化的细节和微妙,能够抒发我们的胸臆,不奢求全球理解力,也不急于求成地渴求全球辐射力。不是那种经过简化的过于简单粗暴的好莱坞式中国故事,也不是那种被削得很薄的四不像。这愿望很奢侈,但我希望它能实现。 韩松落